本辦法依所得稅法第六十一條規定訂定之。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營利事業:指所得稅法第十一條第二項所稱之公營、私營或公私合營,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牌號或場所之獨資、合夥、公司及其他組織方式之工、商、農、林、漁、牧、礦、冶等營利事業。
二、重估價:指營利事業之資產,依本辦法之規定,重行估定其價值。
三、重估價基準日:指營利事業依第三條第一項規定,辦理資產重估價之基準日。
四、會計年度:指所得稅法第二十三條所規定之年度,以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為一年度。但因原有習慣或營業季節之特殊情形,報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者,得變更起迄日期。
五、重估年度:指資產重估價基準日所屬之會計年度。
六、固定資產:指所得稅法第五十條所稱之固定資產,包括建築物、裝修附屬設備及船舶、機械、工具、器具等項,以及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所列之細目。
七、遞耗資產:指所得稅法第五十九條所稱之遞耗資產,包括礦藏、森林、樹、油井等天然資源。
八、無形資產:指所得稅法第六十條所稱之無形資產,包括營業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及各種特許權等項目。
九、取得價值:包括下列二部分。但因轉讓、滅失或報廢情事,致減少之部分,應分別扣除之:
(一)原始部分:指營利事業因購置、建築或製造資產所付之代價;其向外購入者,包括取得之代價及因取得並為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要費用;其自行製造或建築者,包括自設計、製造、建築以至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要工料及費用;其因受贈、交換及其他方式而取得者,以原估價格,為取得價值之原始部分。
(二)增添部分:指資產取得後因擴充、換置、改良、修理而增加其價值或效能時所支付之代價。
十、帳面金額或稱帳載未折減餘額:指營利事業之固定資產、遞耗資產或無形資產在重估價基準日,各該資產項目所記載之取得價值分別減除累計折舊、累計耗竭或累計攤折後之餘額。遞耗資產之耗竭或無形資產之攤折,如直接貸入各該資產項目不另設累計耗竭或累計攤折者,以各該資產項目之取得價值分別減除歷年提列之耗竭或攤折額後之餘額為帳面金額。
十一、資產重估價值:指營利事業固定資產、遞耗資產或無形資產在重估價以後之價值;其內容包括下列二部分:
十二、物價指數:指臺灣地區年度生產者物價全年平均總指數。
營利事業之固定資產、遞耗資產及無形資產,於當年度物價指數較該資產取得年度或前次依法令規定辦理資產重估年度物價指數上漲達百分之二十五時,得向該管稽徵機關申請辦理資產重估價,並以其申請重估日之上一年度終了日為基準日。
營利事業申請辦理資產重估價所適用之物價指數,由財政部洽請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每年一月二十五日前提供,並據以編造物價倍數表發布之。
營利事業採非曆年制之會計年度而依本辦法之規定辦理資產重估價者,應以其開始月份所屬年序為其年序,適用財政部以曆年制為依據所發布之各該年度物價倍數重估之。